我们是有中国特色的 WeWork。”——两位带着康奈尔大学及咨询行业背景归国创业的 90 后创业者万柳朔(Randy) 和韩昕锜这样回答我的问题。
“无界空间”(微信号:woospace11) 是一个以线下的联合创业办公空间为载体,为早期创业者提供创业及生活、社交等全方面服务的线上线下创业者社区。当然了,要做 WeWork 的不止无界空间一家,36 氪此前报道关注的就有科技寺(也是 36 氪曾经的据点)、毛大庆的优客工场、潘石屹的SOHO 3Q, 以及从上海起步的联合创业办公社等。
与一些众创空间在讲的 “免费低价入驻、靠增值服务收费” 不同的是,无界空间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租金,增值的软性服务则是低价甚至免费的。往后规模化的思路是用有调性、高性价比的办公场地和高质量的服务吸引早期创业者入驻,建立品牌影响力,然后在各地开连锁,用 “越来越轻” 的模式扩张。比如,合作方自负物业成本,无界空间输出品牌、收取平台管理费。而联合办公的鼻祖 WeWork 就是这么做的,这家公司刚刚完成了新一轮 4 亿美元融资,估值已经达到 100 亿美元。
COO 韩昕锜说,我觉得无界空间更像是在做酒店管理,这些工位就像是一间间客房,目标是稳定在一个相当的 “入住率 “。CEO 万柳朔也表示,扩张速度、入驻率、盈利性是无界空间关注的核心指标。先期的租金成本、装修、运营投入靠工位出租实现资金快速回流,利用账期可以有比较好的流水,再把钱投入到下一个新空间。而在这个过程中,品牌、运营经验都是可以快速迁移和复制的。
无界空间的第一家空间位于国贸附近的百子湾,面积 960 平,150 个工位,分为独立办公区、共享会议室、休息娱乐区(包括对外开放的咖啡馆)等,每个工位的租金在 1600 元/月左右。入驻的团队一般是早期创业者(B 轮以前),大公司的小部门,或者个人工作者,上限为 25 人。团队提交申请后由无界空间团队进行审核、约谈,租约 3 个月起,最长 1年。
万柳朔说之后开张的空间面积会控制在 2000-2500 平左右,希望是 20-30 个团队入驻。那么团队到底是奔着什么来空间办公呢?最大的需求可能是这三个:人才、融资、曝光。空间的优势之一在于比较灵活的出租方式——早期创业者往往对未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拿到一轮融资后,团队规模、付费能力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另外,早期创业者总有与他人接触的需求,让这些 “人” 向创业者(社区)靠近、汇聚能让这一过程更高效。
在服务方面,空间会跟各方合作伙伴一起提供财务、法务服务;举办社区活动,让创业团队互相帮助;对接投资人,帮助团队融资;邀请导师来指导团队等。而有了多方合作伙伴支持,无界空间的项目入口也是多样化多来源:包括自有渠道,创业服务机构如小饭桌、可互补的孵化器(比如氪空间),以及线下活动、投资机构等。比较有意思的是,无界空间现在入驻的项目还包括了想要打入中国市场的美国创业团队,他们在无界空间设了 “中国办事处”。接下来他们也会尝试与美国创业组织合作,将有类似需求的创业团队对接到无界空间。
无界空间于今年2月 成立,团队 6 人,互补性较强,已获得梅花领投,经纬、青山资本跟投的天使轮融资。无界空间接下来还将在三里屯、望京、西直门等地陆续开新,预计是 2-3 个月一个新空间的速度。万柳朔说,空间的选址主要是考虑了两个方面:1、创业氛围;2、竞争环境。就创业氛围来讲,中关村当然是最火的,但 “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而像国贸这样的地区创业氛围也不错,海归、时尚、社交的圈子氛围比较好,并且集中了一大波中高端消费群体,比较适合重市场的创业团队。
无界空间计划在年底之前再拓展杭州、成都两个城市,招募城市经理负责空间的运营。再长远一点的目标则是在国内 10 个城市深度落地,每个城市可能有 4-5 个无界空间。